王相宇:砂轮火花中诞生的航天奇迹
王相宇,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从小立志投身航天事业的王相宇,2014年硕士毕业后回到位于襄阳的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投身小型固体发动机设计开发及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消氢点火装置的研发工作。十年间,他与同事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用尽毕生所学,不断突破运载火箭液氢液氧发动机消氢点火的各项技术瓶颈,不断严把产品生产过程个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关,带队坚持奋战在“技术保驾”的第一线。他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企业侨联首届归侨侨眷及留学人员“优秀创新团队”“2016年感动襄阳十大人物”特别奖、2024年享受襄阳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荣誉。他先后获授权专利14项,发表论文12篇。
2014年初刚到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王相宇便被委以重任,参与长五消氢点火装置的研制。长征五号是我国首次在芯一级采用氢氧发动机的运载火箭,发动机点火前会向发射平台周围排放大量低温液氢。这些氢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的可燃气团在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一旦遇到静电或明火就会产生爆炸或爆轰,不仅损坏发射场的设备和设施,甚至会导致星箭俱毁的严重后果。为确保火箭安全发射,必须研制一种消氢点火装置,在主发动机点火前,彻底把这些排放的大量低温液氢消除掉。这项技术在国内是空白,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快替代了先前的踌躇满志,王相宇陷入一段“暗无天日”且“毫无头绪”的日子,情绪一度十分低落。为了找到点燃低温液氢的最佳方法,王相宇和同事们从砂轮打磨火花到烟花再到固体发动机原理,把能想到的思路一个个拿出来实验模拟,寻找最优解,来来回回完成了至少上百个配方的筛选和研制;为了保证试验装置的稳定性,他们跑遍襄阳及周边城市的风机市场,一台接一台反复测试;为了节省研发时间,大家不约而同告别家人、“住进”单位,白天做实验晚上分析数据、查找文献、更新资料……王相宇和同事们经过4个月奋战,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关,找到了国产消氢点火装置的研制路径,并成功制造出了产品样机,参加了北京的系统合练。
2016年11月3日晚,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的长征五号顺利升空。“这次规模更大,运载能力更强,安全系数也更高,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了关键一步。”看到梦想真正飞入太空,王相宇的眼角溢出了激动的泪水。
如今,他和他的团队仰望苍穹、脚踏实地,成功护航一次次发射任务。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中国首个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器“嫦娥五号”、中国空间站——“天和” 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世界首个月背采样返回探测器“嫦娥六号”等等新的重大发射任务不断由长征五号圆满发射。王相宇也先后多次带领“护航小分队”前往发射基地为这些发射任务提供“技术保驾”,坚持奋战在技术攻关的第一线。尤其是疫情这几年他突破重重困难,守候在“保驾护航”第一线,竭尽所能确保消氢点火装置安全、可靠、准时点燃“第一把火”。消氢点火装置的相关研制成果获得了202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嫦娥六号顺利完成任务,消氢点火装置已经实现“10连胜”。看到各战线的科研人员们团结拼搏,逐步让祖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愿景变为灿烂现实,心中充满自豪,身上也有用不完的力量。王相宇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发扬航天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做勇闯“无人区”的探索者和突破“卡脖子”的攻关者,研发出更多世界领先的襄阳制造,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奋发前行,不断刻下中国印记、写下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