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科学知识 > 正文

吃下未熟鸡蛋羹,竟患上败血症?警惕沙门氏菌

时间:2025-07-30 14:48:57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

近期,江苏一名1岁婴儿因高烧39.7℃、四肢抽搐被紧急送医,最终确诊为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败血症。令人震惊的是,导致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竟是一碗未完全煮熟的鸡蛋羹。经过6天住院治疗,孩子才逐渐康复。这一案例再次提醒我们,沙门氏菌感染可能潜伏在日常饮食中,尤其是婴幼儿、老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需警惕。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生鸡蛋、禽肉、奶制品等食品中。全球每年因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病例超过1亿,其中儿童占比显著。感染后可能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严重时还会引发高热甚至败血症。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出现抽搐、脱水等危险情况。

许多人喜欢食用“溏心蛋”或“嫩滑蛋羹”,认为这样口感更好,但未完全煮熟的鸡蛋恰恰是沙门氏菌的温床。鸡蛋在形成过程中可能通过母鸡卵巢或蛋壳污染携带细菌,普通清洗无法彻底杀灭。如果蒸制时间不足(少于10 min),或中心温度未达到75℃以上,细菌就可能存活并引发感染。此外,使用破损或过期的鸡蛋也会增加风险。正确的做法是确保蛋羹蒸制时间充足,水沸后继续蒸10~15 min,直至中心完全凝固。

除了鸡蛋,沙门氏菌还可能隐藏在禽肉类、奶制品、海鲜等食物中。例如,未煮熟的鸡肉、鸭肉,未经巴氏消毒的鲜奶,以及生蚝、刺身等生食海鲜都可能成为感染源。甚至被污染的沙拉、预切水果也可能携带细菌。国内外曾多次发生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沙门氏菌感染事件,如2022年美国因受污染巧克力导致多国儿童感染,2023年国内某幼儿园因食堂鸡蛋未彻底加热致数十名幼儿集体腹泻。

一旦感染沙门氏菌,应及时采取措施。对于轻度症状,可通过口服补盐液预防脱水,但若出现高热不退、血便、抽搐或精神萎靡等情况,必须立即就医。需要注意的是,非重症患者通常无需抗生素,盲目使用可能加重耐药性。同时,腹泻是身体排菌的自然机制,过早止泻可能延长病程。在恢复期间,应避免生冷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粥、面条等。

预防沙门氏菌感染的关键在于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的烹饪习惯。肉类和鸡蛋必须彻底煮熟,中心温度需达75℃以上。厨房中应做到生熟分开,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处理生食与熟食,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食后和餐前务必用肥皂洗手20 s。对于婴幼儿,家长更需谨慎,避免喂食生冷食品,如寿司、溏心蛋等。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较弱,喂养时需格外注意。建议在添加辅食时,先从少量蛋黄开始尝试,8月龄后再引入全蛋。同时,避免给1岁以下婴儿食用蜂蜜(可能含肉毒杆菌)或整颗坚果(有窒息风险)。引入新食物时,建议连续尝试3天,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后再增量。

沙门氏菌感染虽危险,但可防可控。回到开头的案例,如果家长将蛋羹多蒸5分钟,或许就能避免一场惊险的抢救。食品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需谨慎。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