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工作者风采 > 正文

赵永平:“土壤医生”的绿色兴农之路

时间:2025-06-05 09:03:43

赵永平,枣阳市土壤肥料站站长,十二年如一日扎根农业一线,以“土壤医生”的执着行走在田间地头,累计行程超20万公里,用科技力量守护耕地,先后获评“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农民教师”等多项荣誉,成为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典范。

创新技术应用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赵永平同志始终秉承着“做人有温度、做事致良知”的工作理念,聚焦主责,业务能力突出。创建“测土—配方—供肥—指导” 全链条服务体系,带领团队构建覆盖521个行政村的土壤养分数据库。年均制定区域特色配方肥配方23个,推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 以上,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2.3%,实现粮食生产连续增产,亩均节本增效20元,年均为农民增收超0.7亿元。

厚植为民情怀 浇灌乡村振兴沃土

创新构建“省部级院士专家+辖区技术专家+示范基地+新型主体”四级服务体系,累计打造化肥减量增效“三新”升级版小麦(玉米)+配方肥(缓控释肥)+无人机追肥技术示范、水稻侧深施肥+配方肥(缓控释肥)技术示范14万亩,培育56家科技示范主体, 辐射带动80万亩以上。创新“田间学校”等培训体系,技术培训15场次以上,培训乡镇农技人员、经销商、种植大户及经新型营主体800人次以上,年均开展施肥情况调查200户以上,结合枣阳实际合理布设机械施肥、中微量元素、新型肥料、种肥同播等田间试验100余个,每年度撰写农田土壤墒情简报20期以上,发布主要农作物施肥指导意见一次。在鹿头镇、南城办事处、平林镇等地建立的“果树有机肥替代化肥”核心示范区3万亩,辐射带动15万亩,帮助农户亩均增收600元。为枣阳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践行绿色理念 绘就生态农业画卷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联合实施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典型粮油作物提质固氮耦合系列产品创制与产业化示范应用”课题,旨在科学验证ARC菌剂对氮肥的替代潜力与增产稳产效果,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推动化肥减量增效与绿色生产技术落地。构建新型生态施肥模式(有机肥替化肥、绿肥(油菜)替休耕、机械替人工),推动建立2万亩绿色生产基地,研发“绿肥—秸秆协同还田”技术,使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年均提升0.2个百分点。在七方镇创新“种肥同播+ 水肥一体”智慧施肥系统,打造麦—玉“吨半粮”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示范区,实现小麦亩产650公斤,玉米亩产850公斤,两季作物单产合计达到1.5吨/亩,亩均节水50%,节肥30%以上,实现每亩节本增收500元以上。

攀登科技高峰 书写时代创新答卷

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在《中国稻米》《农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篇。构建的“枣阳市耕地质量数据库”实现全市240万亩耕地“一图识别”。与科技公司开发“枣阳市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小程序,年服务农户超1万人次。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赵永平用12载青春丈量枣阳大地,将论文写在田野之间。在他办公室的记事板上,“土壤有机质提升0.1% 就是胜利”的标语格外醒目—这既是这位90后“土壤卫士”的执着追求,更映照出新时代农技工作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