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科协 > 正文

巧用“科普中国”资源 构建校内外科普联动新格局——谷城庙岗中心小学科普教育实践纪实

时间:2025-07-16 09:57:55

近年来,茨河镇庙岗中心小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的指示,将“科普中国”APP作为核心载体,创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助力学校航空航天科技特色创建,有效实现了科普资源从校内向校外延伸、课堂教学向生活实践拓展的良好局面。

一、全员发动,精准施策,实现科普资源“广覆盖”

如何让全体教师和家长了解、注册并使用“科普中国”APP,是工作开展的基础。我们采取“二步走”策略,实现从校园到家庭的有效拓展。一是教师先行,示范引领。专题培训强意识: 召开全体教师动员会,详细介绍“科普中国”APP的权威性、资源丰富性及其对教育教学的辅助价值。骨干带动促应用: 以科学、《心理健康》、《生命安全》学科组教师为“先锋队”,率先在日常教研和备课中深度使用APP资源。纳入检查固习惯: 将“科普中国”APP资源的学习和应用纳入教师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检查范畴,鼓励教师定期分享在APP中发现的有价值内容。二是家校联动,精准推送。“一封信+二维码”便捷注册: 精心设计《致家长的一封信》,清晰阐明APP对提升孩子科学素养、助力家庭科学生活的意义,并附上醒目的下载注册指南和专属二维码。通过班级微信群、家长会等多渠道反复推送。“分龄推荐+案例引导”激发兴趣: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家长需求,制作“家长必看栏目推荐清单”,以需求引导阅读。“身边榜样+实效宣传”增强粘性: 学校及时收集并宣传家长应用APP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在家长群分享,引发共鸣,增加科普知识点击量。目前,我校学生家长注册覆盖率超过85%。

二、赋能教师,深度融合,打造课堂教学“强引擎”

教师是应用APP资源的关键。我们引导教师将“科普中国”APP作为备课的“资源库”和课堂的“增效器”:一是充实备课,拓展视野。APP《一粒种子的奇妙旅程》高清延时摄影纪录片和《植物光合作用微观演示》动画,将抽象过程直观化,极大丰富了教案设计。二是创新课堂,直观高效在《心理健康》“学会沟通”课堂上,选取APP中《误会是这样产生的》和《好好说话的魅力》两个情景短剧片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三是支撑特色发展,活动丰富。筛选权威航空航天视频,将其拆解为5-8分钟微课片段,匹配不同学段认知水平,从而实现了我校特色课程的嫁接。APP内下载的精彩图片、科普海报、任务简报等素材,结合学生制作的模型、绘画,打造校园“航空航天科普角”,营造浓厚科技氛围,从而丰富了特色实践活动。

三、 延伸家庭,服务生活,构建科普应用“生态圈”

推动家长利用APP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科普教育从认知走向实践的重要环节,从而实现从校内走向校外的重大跨越:一是生活百科,巧解难题: 多位家长反馈,通过APP“生活窍门”栏目学习了《冰箱异味清除大全》,成功解决了家中冰箱串味问题。学校顺势在劳动课中增设了“家庭清洁小妙招”分享环节。二是日常辟谣,纾解困惑:针对“螃蟹与柿子同食中毒”、“菠菜豆腐同吃结石”等流传甚广的“食物相克”说法面对“WiFi辐射致癌”、“手机放床头危害大”等担忧,家长通过APP“科学辟谣”专栏或搜索功能,查找专业解读。有效消除了焦虑成功缓解了不必要的恐慌,引导家长理性看待科技产品。

通过持续深入地推广和应用“科普中国”APP,我校科普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教学资源极大丰富,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高效,特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科学兴趣浓厚,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素养得到提升;家长科学素质增强,运用科技知识改善生产生活的能力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科普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进生活”的目标。

茨河镇庙岗中心小学将继续以“科普中国”APP为重要抓手,不断探索深化“APP+”模式,探索与校本课程、课外活动、航空航天科技创建活动更紧密结合的科普教育路径、新方法,为提升师生及家长的科学素养,服务更广泛人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