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科学知识 > 正文

“厕纸危机”的心理学根源

时间:2022-11-18 15:03:01 文章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聘用保安专门维持厕纸货架的销售秩序——这是不是听上去很荒谬?不过,这是在国外很多超市发生的真实场景。令人费解的“厕纸危机”正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许多人为了抢购厕纸不惜花费数小时排队,甚至会为了争夺最后一提而大打出手。

错失恐惧症

事实上,小袁的那句“万一呢”背后,正是人类面对未知因素时的患得患失,而这种焦虑反应常被人们称为“错失恐惧症”(FOMO)。

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往往会认为,别人在自己缺席的时候一定经历了某种不得了的好事,或是得知了某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只有与他人始终保持某种关联,例如保持行为上的一致,才能降低或减缓这种不安情绪。因为担心可能会错过机遇,甚至对这种可能的后悔心生恐惧,所以他们选择了“宁愿错买,也别错过”。

眼睛“骗局”

人们的眼睛在这场“骗局”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厕纸之外诸如面包、罐头、冷冻食品、体温计等商品,也在热门的抢购清单上。不过在旁观者看来,这些商品空架给人类本就容易受到感官欺骗,而铺天盖地的报道又不断强化了人们对这一点的注意力,让更多本来还没意识到“厕纸货架空了”的人,“又快又准”地发现了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此一来,厕纸危机反而真正到来了。

追求“零风险”

人类追求零风险的心理,也是导致“厕纸危机”的一大诱因。

具体来说,在外界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时,人们容易倾向于“彻彻底底”消除某一种不确定因素,力图将其危害性降至“0”,而很难理性地接受“风险不可能消除,只可能降低”的事实。总而言之,一面是随着疫情发展有着太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未来,一面是只要囤够了厕纸就一定不会出现的用纸危机——后者的确是一种可以明确地、彻底地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减缓心理压力的选择。

负性注意偏向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需要时刻从外界获得必要的信息才能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会因为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上升而产生恐慌心理,这实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本能反应,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科学的疏导,尽可能地减少恐慌性抢购现象的发生,及时、充分、流畅的信息传播此时就成了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