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第二届科普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启事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的实施,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营造“科学在我身边,科普从我做起”的社会氛围,深入推动科普文化创作,通过科普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提升科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襄阳市书法家协会将携手围绕2020年全国科普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主题,在全市范围内举办襄阳市第二届科普书法篆刻作品展,现将征稿相关事宜公布如下:
一、征稿作者范围:
襄阳市18周岁以上的书法作者。
二、主办单位: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襄阳市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襄阳市科技馆
三、征稿要求:
1.主题及内容:作品书写以“决胜全面小康 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可自行选择,也可按照《书写参考内容》(附后)进行书写。书体不限,篆书、草书作品附释文。(注:参评作品应为原创,如发生知识产权纠纷,作者自负。)
2.格式标准:只收竖式作品,作品在6尺整张宣纸以内(超过6尺整张宣纸的作品不予评审);篆刻作品请自行设计并粘贴于横30cm、纵50cm宣纸上,自题签条,印拓4—8方,附边款2方(一式二份,一份用于参展,一份用于编印作品集);作品请勿装裱(除册页外,送裱件作品不予评审),作品入选后统一装裱。所有作品,无论入选与否,概不退稿。
3.参评要求:在作品背后左下角(刻字作品在照片背后)用铅笔楷书标明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印章释文、联系地址、电话、邮编。(注:参评作者必须用真实姓名,因非真实姓名影响作品评选,评委会不负责任)
四、征稿方式:
采用集体送稿与自由投稿相结合。集体送稿的,团体会员应将作品、汇总登记表一并交指定的收稿单位、收稿人。一位作者允许多件作品参加评选,但姓名必须一致,一次性交齐,以利提高评审工作效率。(注:本次展览不收评审费)
五、征稿时间:
征稿自本启事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10月15日截止(以当地邮戳时间为准)。
六、评选奖励: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行评审。评审由主办单位组成评审委员会开展评审工作。在入选作品中评选20件优秀作品(作者不重复)。入选作品作者,颁发证书,赠送展览作品集,非襄阳市书协会员的作者具备入会资格。优秀作品作者另设奖金500元。(注:襄阳市书协名誉主席、顾问、主席、副主席及评委的作品,特邀参展,不参加评审。)
七、展出时间与出版作品集:
襄阳市第二届科普书法篆刻作品展于2020年11月份展出,同时首发《襄阳市第二届科普书法篆刻作品展作品集》。
八、收稿地址:
地址:襄阳市中原路72号齐星名居(白马广场、中国移动襄阳分公司旁)
收件人:襄阳市书协 刘水露
邮 编:441000
联系电话:0710-3155699 18671015058 刘水露(襄阳书协)
0710-3225931 郭勇 许明月(襄阳市科技馆)
凡投稿者视同认可本启事。本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
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襄阳市书法家协会
2020年9月15日
附:首届征稿书写参考内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
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
4.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
5.靠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 。
6.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7.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8.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9.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10.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11.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12.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1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4.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
15.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16.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
17.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18.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
19.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20.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21.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2.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23.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24.文明源于科普,科普提升文明。
25.科普活动人人参与,文明发展个个受益。
26.普及科学民心所向,和谐社会众望所归。
27.科普永无止境,梦想就在前方。
28.人人是科普的受惠者 人人是科普的参与者。
29.科教兴国,科普为先。
30.科教,兴国之举;科普,富民之策。
31.科技创造生活,科普成就未来。
32.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素质,共建和谐社会。
33.普及科学知识,共享科学人生;普及科学知识,构建和谐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34.提高全民科普意识,共建和谐美好社会
35.创新放飞梦想,科技引领未来(2016年全国科普日主题)
36.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双翼齐飞,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37.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38.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
39.在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定位科普工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大局中定位科普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定位科普工作(刘延东讲话)
40.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夯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社会之基的迫切要求。
41.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42.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43.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注:(7至23为习近平在全国科技三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