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者血浆会是新冠肺炎解药吗
恢复期血浆治疗,是将从康复患者身上采集富含抗体的血液经过处理,输注给其他患者的治疗方法。在缺乏疫苗和有效药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一度备受期待。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提出,可采用恢复期血浆治疗。
中国生物公司已完成对部分康复者血浆的采集工作,开展新冠病毒特免血浆制品和特免球蛋白的制备。首期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3名危重患者的新冠特免血浆治疗,目前连同后续医院治疗的危重患者超过了10人。临床反映,患者接受治疗12小时~24小时后,实验室检测主要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淋巴细胞比例上升,血氧饱和度、病毒载量等重点指标全面向好,临床体征和症状明显好转。
据介绍,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经过治疗康复后,身体内会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可杀灭和清除病毒。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前提下,采用这种特免血浆制品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中国生物公司研发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冠病毒特免血浆的采集、制备和系列检测过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制备工艺成熟,所需时间短。目前,由中国生物公司承担的“2019-nCoV感染恢复期患者特异血浆和特异免疫球蛋白制备”项目,已获得科技部组织制订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立项。
另据了解,武汉市目前已设立3个采集点,分批采集了恢复期患者的血浆。
起效关键在于抗体
恢复期血浆治疗属于被动免疫治疗的一种方法,起效的关键在于抗体。“抗体是机体对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针对病毒的中和性抗体一旦产生,不但量大而且持久,能够高度有效地阻断病毒进入细胞内。病毒不能进入细胞,就不能繁殖、扩增,细胞外的病毒就会逐渐分解,抗体神奇之处就在于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黄波介绍,抗体发挥作用的途径分为两类:中和性表面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可以理解为“御敌于国门外”;非中和性表面抗体与病毒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吞噬、清除病毒,也就是“杀敌于国门内”。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李辉团队近日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发表了论文《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病毒治疗有药可期》,文中也提到了恢复期血浆治疗:既往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期血浆治疗能够降低重症甲型流感患者病死率。
但文章同时提出,2016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关于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非随机比较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相比,输注500毫升恢复血浆组,生存率并无明显改善。其原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输注的恢复期血浆中和抗体滴度不高。
文章指出,恢复期血浆的采集必须在合适的时机,保证其具有较高的中和抗体滴度。恢复期血浆获取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应在精心设计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评估恢复期血浆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抗体治疗也有潜在风险
“抗体并非一般理解的那样简单,并不是说机体只要有了抗体就能够将病毒清除。对于抗体的复杂性,甚至对疾病加重的一面,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认识。”黄波强调。
黄波说,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巨噬细胞会将抗体介导的病毒吞噬,再递送到胞内降解的部位,将病毒进行降解,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但在病毒感染的中后期,由于各种炎性刺激信号的作用,巨噬细胞就不能将吞噬的病毒进行很好的降解。相反,病毒却利用某种手段逃逸,在巨噬细胞内存活。“这样一来,存活在巨噬细胞内的病毒一方面会合成新的病毒颗粒,促进传染;另一方面会刺激巨噬细胞释放过多促炎因子,造成肺部免疫损伤。”
“尤其是,病毒有可能通过巨噬细胞促进炎症风暴。”黄波强调,新型冠状病毒对肺部细胞的损伤,一般不会直接导致病人的死亡。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非特异性的免疫细胞过度激活,释放出大量促炎因子,形成所谓的细胞因子风暴。
黄波还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物质RNA位于核心,被核衣壳蛋白包裹,外面是一层包膜,包膜上有多种蛋白质,这些病毒蛋白质都是异己的蛋白质。“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异己的蛋白质,机体都有可能产生专门针对它的抗体。因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个体体内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针对病毒的抗体。但大多数抗体其实没有抗病毒的作用。”
“将灭活的病毒颗粒直接注射入体内,引发机体产生针对病毒的抗体,这便是传统的疫苗。当前,新冠病毒的疫苗研发,也是遵循这一基本原理。”黄波指出,目前恢复期血浆治疗取得进展,对于疫苗研发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接种疫苗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抗体,也就是产生针对病毒颗粒表面蛋白的中和抗体。机体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很容易,但是要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却很难,这给疫苗研发带来巨大挑战。对此,应持谨慎的态度,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
(摘自:健康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