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手臂强基固本
县乡村三级是发挥基层科协职能的主阵地,也是科协工作的薄弱环节,存在着组织化程度较低、无人无钱办事、科技工作者归属感不强的问题。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在科协系统改革中,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积极探索基层科协作用发挥新机制,以加强县乡科协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挥学校、医院、农技站三类机构科技人员集中、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优势为抓手,紧紧抓住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站长(简称“三长”)三支队伍,借力强化科协职能,彰显服务职责,有效引导基层科协组织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作用,更加有效地服务脱贫攻坚、健康中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
补短板虑长远
补短板,把工作对象变为工作力量。襄阳市科协以团结吸纳“三长”为代表的“关键人物”,引领带动广大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进入科协组织、参与科协活动,把工作对象变为工作力量,解决了基层科协无人干事的问题。
襄阳市“三长”工作涵盖9个县(市)区,以及其所辖104个乡镇(街道办),实现了两级科协组织建设全覆盖。襄阳市县乡两级共有880名“三长”人员,其中县级228人、乡镇652人,包括医院院长144人、学校校长631人、农技站长105人。通过试点先行,已有16名“三长”兼任市科协副主席、常委、委员;303名“三长”兼任或挂职担任县乡两级科协副主席、常委、委员,其中县级科协56名、乡镇级科协247名。襄州区科协在实现县乡两级科协领导机关“三长”全覆盖的同时,推进科协的手臂向基层更深处延伸,村、社区三长(三员)也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科普示范社区襄州双沟镇池阳新村社区积极发挥村医务员的作用,定期组织居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发挥农技员的作用,组织农技知识培训;发挥池阳小学教员作用,组织小学生开展手工制作、留守儿童家园等活动,社区科普活动室成为村民的第二个家,达到了1+1>2的效果。
虑长远,引领基层科技工作者队伍跟党走。襄阳科协在充分吸纳“三长”进科协,团结凝聚更多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同时,通过专业培训、专题座谈、科技沙龙、科技人才之家打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强化以“三长”为代表的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强化对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科技脱贫、科技致富。
发挥作用助推建设
卧龙镇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大镇特点,在“三长”工作中突出“农”字号,以山药等农业种植业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农技推广中心、农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核心,建立了一支20人的“农”字号“三长”队伍,长期活跃在农业产业化生产一线,镇科协在山药“三长”人员、山药种植能手、山药大户中开展培训,深入宣传新时代党的理论、政策,推动山药协会建立了“协会+合作社+支部+基地”的新型农村科普服务体系,带动卧龙镇发展山药产业特色村10个,网络2000余农民加入协会组织,帮助周边2500余种植户实现科技致富。
发挥医院院长团结引领作用,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襄阳建立医院院长牵头、医技人员广泛参与的科普医疗团,深入社区、农村、学校,举办健康讲堂、专业咨询、健康义诊、防癌体检等科普宣传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襄州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姚文林是新当选的襄阳市科协八届委员会常委,该同志作为担当有为“三长”代表人物,充分发挥院长的表率作用,带领全院科技工作者,积极推进医学知识的科普与传播,通过广泛开展主题科普讲座、开办孕妇学校等多种形式,2018年全年举办乡医培训12场次、健康科普知识讲座18场,次,惠及千余乡医和公众;赴全市12个省级贫困村开展义诊,印制科普宣传册4种5000册;在院报开辟科普专栏,刊载科普文章400余篇。在医院新区建设中,姚文林将科普元素与医院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深度融合,使更多的医疗资源普惠大众。
发挥学校校长团结引领作用,推动素质教育发展。襄阳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与教育局联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节等活动,团结校长发挥引领作用,将科技活动和科普活动引进校园,将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引入社会。南漳实验小学校长以“打造雅趣特色科技校园”为总目标,以科技小发明小创造为龙头,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抓手,把“创氛围、讲实践、重创新”作为“科技校园”建设工作原则,将科技创新教育打造成素质教育新品牌,通过开展科技群英谱、科普示范班、科技之星评选等活动,积极创建科普学校、科普基地,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先后荣获团体银奖、金奖和全国总冠军,千名师生获得各级多项奖励,申报国家专利60多项,其中30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多项科技活动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发挥农技站站长团结引领作用,助力精准扶贫。襄阳以农技协联合会为载体,汇聚农技站站长、农技协会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等关键人物,引导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向农村倾斜,为农民脱贫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枣阳市农技推广中心是枣阳市科协“三长”工作试点单位,该中心负责人陈斌通过团结引领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扎实开展农业新技术普及、培训、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成为打通科协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通过举办贫困村创业致富开路人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2100余人次,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80人,带动农业科技户1260户;吸引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曹凑贵教授团队在枣阳市吴店镇联合建立200亩科研基地,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课题——长江中下游北部稻田绿色低碳丰产增效模式的集成示范,组建28人专家团队,开展相关试验示范3个,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引领示范扩大效应
为更顺畅、更深入的在基层全面推进三长工作,襄阳市科协发挥纲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优势,2018年3月与市卫健委、市教育局联合出台《关于发挥基层“三长”等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实施意见》,指导“三长”工作试点先行;6月,以落实襄阳市群团组织活动阵地“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争取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支持,出台《襄阳市科协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3+1”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三长”工作在全市各地落实生根。同时市科协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科协奖补资助项目的通知》,在项目申报、经费支持、奖项推荐、人才举荐等方面给予基层科协更多支持,引导科技创新资源、智力资源、学会资源和科普资源向基层科协倾斜,为基层科协吸纳“三长”发挥作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襄阳市科协在枣阳市、南漳县、襄州区开展县、乡镇、村的“三长”试点工作,打造品牌、探索机制、完善路径,并进行交流推广。襄州区出台了《襄州区科协关于发挥基层“三长”等科技工作者作用推动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三长”工作纳入区委重点工作部署,由区委相关领导挂帅,成立由区委办、人才办、卫计局、农业局、教体局、科协和各乡镇(街、区)共同组成的“三长”工作领导小组,探索推行“组织、工作、制度、活动四个一体化“三长”工作机制,通过共享阵地、信息、活动、队伍等各类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抱团服务,有效增强“三长”工作的覆盖面、影响力,使“三长”工作落地生根。
襄阳科协拓展服务“三长”范围,积极吸纳包括“路长、馆长、库长、河长”等致力于服务基层经济科技发展的科技工作者进入“三长”队伍,切实发挥好科协组织引领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探索“关键少数”最大化公式。市级层面通过协会、学会进行拓展,如市环保协会开展河长、库长试点工作;县级层面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吸纳“馆长、库长、河长”等进入“三长”队伍,枣阳市在村、社区开展试点,积极吸纳路长、土专家等进入科协组织,推进了“三长”工作与地区发展实际的有机整合。